博客

05 Jun 潜水时该不该带上浮潜呼吸管?

关于在潜水时到底要不要带浮潜用的呼吸管这个问题,目前看起来是不太可能在短时间内有个共识的。当我们在教课的时候,都会告诉学生呼吸管是必备的,但平时自己好玩而去潜水的话就不一样了:有人会带,有人把它扔得老远。也因此当你想要在一群经验丰富的潜水员之中讨论这个话题的话,心脏要够强,嗓门要够大。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不妄想解决这千年难题,不过将会列出戴上呼吸管的优点和缺点;剩下的就是各位看倌的事啦~ 优点: 如果是做岸潜的话并有一段较长的游动距离来抵达潜点的话,有根呼吸管可以使得你不必浪费气瓶中的空气,也可以游得很轻松。 如果想要从水面评估潜点状况(能见度/水流强度)的话,例如船潜入水前,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戴上面镜和呼吸管下水去一探究竟。那如果结束潜水回到水面上,需要等船来接你或是自行游回船上时,呼吸管就显得格外有用,尤其是在稍微有浪的地方。如果这时没带呼吸管,你可能会因为要安全的待在海面上而把空气用尽,这样会很伤装备,也不利于身心状况。 当进行潜水员拖带的时候,使用呼吸管将有利于你调整在水面游动的姿势;必要时也能够帮助受惊的潜水员在碎浪中保持呼吸。 缺点: 对新学员来说,呼吸管和BCD的充气阀很容易搞混:同样在左边,一样垂在肩膀到左胸前附近。 且在刚开始学潜水的时候,胡吸管总是使 面镜脱戴这项技巧变得复杂,原因在于呼吸管会卡在面镜与绑带之间,或者会扯到各位亮丽的头发。有时甚至会跟BCD的肩带缠绕在一起……总体来说它有些不方便,也有点无法理解为何如今的制造商还没办法推出不会扯头发的呼吸管夹。另外一点是这些夹子要嘛没办法确实紧扣呼吸管,要不然就是一下子就坏了、断掉了。 呼吸管在水下还会增加而外的阻力,以至于在对抗强流时会造成面镜的松脱;采取背滚式入水时,如果夹子没扣好,那管子就很有可能会从面镜上脱落跌入海底。 至于有部分潜水员会直接讲得很坦白:根本用不到的东西为什么还要带呢?从没遇到以上的情况啊!(很好,算你运气好,但人生可不是天天过年哦~)   虽然我们从没为这个“该不该带呼吸管去潜水”的问题提出一个正式的解答,但说实话正反方皆有其道理。也因此基于这现象,有些潜水装备制造商发明了可折叠的呼吸管,一种可以缩小到像曲棍球一样放进BCD口袋,需要时再取出使用的呼吸管,十分妥协的方法啊!但说到底,个人的喜好不一,小编我本身是一直把它别在面镜上的啦,你呢?

Read More

16 May 开放水域(OW)系列之最终章:持之以恒,锲而不舍。

每个人来学潜水的原因和初衷可能都不一样。热爱运动、对大自然痴迷、觉得新奇、想认识71%的海洋世界,或是因为被刺激、想考个证拿来炫耀都好,既然都来学了潜水,成为一名合格的开放水域潜水员后,当初的那份感动与坚持还请别忘记。 任何一项技能,久不做了,不用了,对它收悉的程度自然而然就会下降;水肺潜水也不例外,今天你考到了这张证,回家一两年之后,应该是什么都忘记了。我知道有时候这是被迫的,生活/工作/家庭/学业…… 想放个假出来潜水并不简单,但只要有心总能够让目标实践的!希望有一天,我们能够在水下再相见~ 持之以恒,锲而不懈,共勉之。

Read More

30 Apr 开放水域(OW)系列之7:还想在水下待久一点……

一次潜水的时间长短,除了取决于事前的潜水计划所安排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潜水员本身的耗气量。一支满的气瓶200bar,扣除预留的50bar不用(以备紧急时使用),通常我们能用的空气量为剩下的150bar;而如何尽我们所能来将这150bar的空气用得越久越好,将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为什么我和我的教练用的同样都是200bar的空气瓶,可是潜了30分钟之后我只剩下70bar,教练却还有110bar?”许多学生在刚学潜水的时候,都会遇到空气用太快的困扰,导致潜水时间过短而潜得不尽兴。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只要了解到潜水最根本的性质即可:我们靠着背上的那支气瓶在水下呼吸,各位呼吸得越快,换气的频率越高,空气的使用量就自然而然会加快。举个例子,两辆都加满了油且型号一样的车,一辆一天到晚跑高速,另一辆只在市区里溜达,哪一辆比较早需要加油?当然是第一辆了。因此我们了解到在潜水时要缓慢、深长地呼吸,可以的话就在脑中给自己数个节奏“吸,吸,吐,吐”来维持换气的频率,不大口喘气或做效率低的浅短的呼吸。另外一点就是保持身体的流线型,减少与水的阻力,这样就可使自己不会过于费力而提高呼吸频率。 还有,对浮力有良好的控制也能改善此问题。任何加入BCD里面的空气皆来自气瓶,而且一旦进入了BCD后,那些气体的唯一出路就是透过排气阀进入海水中,我们就没法用它们来呼吸了。于是乎我们要更精通于如何用呼吸来调整浮力(吸气上升,吐气下沉),尽量减少往BCD里充气的次数,且每次充放气的时候微量调整就好,耐心地体会浮力的变化。 不过这些诀窍会随着自身潜水时间与经验的累积,而慢慢成为我们的肌肉记忆;这也是为什么资深潜水员能够比新手在水下待的时间多上许多。No pay no gain~

Read More

23 Apr 开放水域(OW)系列之6:保持流线型很重要~

来跟各位分享一个小秘密吧:其实小编我最大的志愿是成为一名民航机机师,即便到现在当了潜水教练也还是一样。大家想想看哦,一个人既有能力在路上走,也能在水里游,又能在天上飞——霸气!身为最高等动物的人类,不就应该要有如此壮志吗!不要说我痴人说梦、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啊什么的,可能再过不了多久,要跟我一起潜水的机会就没有咯~(好吧,题外话扯太远了,让我们来回归正题……) 粗略来说,当我们在向前潜游时,有一个很关键的物理现象会作用在我们身上,那就是 流体力学(Fluid mechanics)。其实流体力学的影响时时刻刻都在,不过当我们在走路或跑步的时候,其作用力过小(空气密度小 / 速度低)以至于被我们忽略掉。详细的部分这里不说,因为这里不是物理教室,我也不是物理老师…… 不过各位可以先在脑海中想象一架飞机,当它在起飞升空阶段时,总是前轮先离地,机鼻部分先起来指向天空,待速度够快而产生足够升力后,整个机体才离开地面,进入接下来的爬升阶段。爬升,顾名思义就是“爬着上升”,这时候整个飞机是倾斜往上走的,不像直升机那样机身保持水平升空;而在飞行途中要转弯的时候,飞机向左倾斜就开始左转,向右倾斜就开始右转,顶多利用位于机尾上垂直尾翼的方向陀来催动倾斜开始。好了,我知道各位看倌已经不耐烦了,为什么一个潜水博客会写一大堆关于飞机的鬼东西?! 注意,重点来了认真听:潜水跟飞行的相似度多到出乎你的预料。 潜水员靠着用脚蹼(或称蛙鞋)踢水来产生推力,这点很像飞机利用机翼下的发动机来产生推力。不与地面接触,使得我们不能依靠传统与地面的摩擦力来改变的方向/航道。种种因素让我们在潜水的时候,能够参考飞机如何飞行来使到自己的潜水技巧更为熟练。飞机流线型的设计,告诉了我们如果能够把残压表、备用二级头和其他仪表组妥善收纳,将会使我们受到的摩擦力减小,从而能够省力;想要转弯时,与其用手在那边划水(这时潜水,不是在游泳哦~),不如把身子一倾,头摆向你要去的方向并保持踢水,自然而然地你就会去你想要去的方向了。 最重要的一点是,保持身体与海底平行游动。很多学生刚开始学潜水的时候,始终不明白为什么会越游越高,即便一开始是中性浮力但还是一直往上飘,然后就把BCD的空气放光砸在珊瑚上…… 看看飞机起飞就知道,想爬升便把头往上指,巡航时机身保持水平:潜水也一样啊,只要保持趴平的姿势,踢水所产生的动力只会依照身体的轴线把你向前带动。了解吗? 或许我就是因为想开飞机,所以现在先来潜水?!

Read More

14 Apr 开放水域(OW)系列之5:像个太空人一样体验失重!

想当一位太空人吗?很多人小时候就梦想着有朝一日成为太空人在宇宙中遨游,只可惜随着年龄的增长后变得越来越现实,发觉人要脚踏实地过日子才有饭吃:梦想不能拿来吃你说是吧?于是毕业后就开始了朝九晚五的生活,一群看到都觉得腻了的脸,做着一堆恨不得放一把火烧毁的工作;一周瞎忙个五天,兴奋地计划着放假了要做些什么好玩的事,但到了周末却只想懒在家里哪都不去…… (不好不好,太多负能量了,得赶紧转个话题。) 不过天无绝人之路,水肺潜水其实是真的跟在太空漫步很像:听着自己从气瓶里呼吸的声音,完全失重的漂浮,喘着厚厚的衣服,背着有一点重的装备……所以你看上面这张图,在美国国家太空总署NASA培训太空人的基地中,当太空人在上路之前要先体验失重状态的话,就是跳进大泳池里来模拟的,学习如何在无重力状态下完成任务后再上太空。周围有一群人看到没?他们就是水肺潜水员啊~是不是!有没有?!儿时的梦想又重新燃起了希望!!!原来潜水跟上太空是同样的东西~~~(只不过一个是看鱼,一个是找外星人啦。) 但为什么潜水的时候会体验到“失重”呢?很简单,因为—浮力。Fb = ρgV,Fb 代表浮力,ρ 代表液体的密度(在海里就是海水的密度了),g 为引力常数,V 则代表了你身体排开水的体积;而在我们身体所受到的向上的浮力等同于我们的体重向下的重力时,这时我们所受到的作用力将会为0。既不上也不下,失重是也。 不过有稍微一点点不同的是,在水里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调整我们的浮力,有需要上浮一点点就上浮一点点,想要下沉一些些就下沉一些些。如何做到呢?这就要回到上面的浮力公式了。看看等式的右边,海水密度 ρ 我们不能改变,引力常数 g 我们也没办法改变,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的体积 V 了。通过吸气使胸腔扩张来让自身体积增加,V 变大了,等式左边的 Fb 浮力也就变大了;这时作用力不再平衡,于是我们就会开始往上浮。而如果要稍微下潜一点的话,道理也是一样的:吐气来让胸腔缩小,V 变小了,Fb 也就减小了,于是乎我们就可以下潜了。 其实在PADI课程体系中,有一门专业课程叫做 顶尖中性浮力(Peak Performance Buoyancy,简称PPB),而在这门课程中学员们将会详细的了解到呼吸对于浮力的调整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没错,潜水是要靠呼吸来控制浮力;听起来很无厘头,不过我会建议来学潜水前先去学拉梅兹呼吸法。 吸~~~吐~~~吸~~~吐~~~啊…………………………..

Read More

23 Mar 开放水域(OW)系列之4:鼻子进水好讨厌!!!

鼻子,是用来呼吸的(好吧,这个大家都知道),所以说当我们的鼻子周围有水时会感觉不适,或者说觉得恐慌都有可能。没错,这种感觉十分讨厌;不过凡事都有解决的办法。接下来我就提供一些小技巧供各位参考。 如果大家会游泳的话就知道,佩戴的蛙镜并不会把鼻子罩住,所以当脸埋在水下向前游动时,我们会靠着从鼻子持续吐气来防止水的进入。但潜水的情况就可能有些不同,因为潜水时我们不戴蛙镜——我们戴面镜。这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覆盖的范围:蛙镜遮眼不遮鼻、面镜遮眼又遮鼻。使用面镜能大大降低鼻子进水的可能性,但不代表就不会进水,例如当我们在拍照时面带微笑,水就有可能从一些细微的缝隙渗入面镜中,并因地心引力的作用而聚集在鼻子周围。好啦,令人讨厌的时候来了……不过没关系,只要不用鼻子吸气,记住你口中的调节器还在,用嘴巴保持正常呼吸,我敢向你保证什么问题都不会发生。这时就要来跟各位介绍面镜排水法了。 面镜排水法,一项十分简单与实用的技巧,任何人只要参加OW课程就一定会学到;步骤十分容易,且听我一一讲解。第一步:哎呀,面镜进水了。鼻子别吸气呗,调节器还在嘴里,怕什么?第二步:预备动作,左右两只手各伸出两根手指按住面镜的左右上角,用嘴巴吸一口气。第三步:头往上摆,眼睛向上看,然后从鼻子吐气,把那些万恶的水用力吹出面镜! 好了,就这么简单。没错,只要这轻轻松松、简简单单的三步骤就可以解决恼人的鼻子进水问题。不过基于大多数的教学经验来说,很多学生之所以会转为恐慌的反应,通常都是因为心理作用,觉得自己好像快要溺水了。我都会在上升到水面后跟他们提醒,嘴里的调节器一直都在,随时都可以吸气吐气,那还有什么理由让自己失去理智呢?况且把海水咽下肚喝上几口,对身体也无妨啦~鼻子进水的感觉,也会随着经验的累积而慢慢适应习惯。 瞧,潜水是多么刺激有趣啊!

Read More

21 Mar 开放水域(OW)系列之3:在水下用嘴巴呼吸好困难?!

  相信每个人在一开始学潜水的时候,多少都会不适应一直用嘴巴吸气吐气的感觉;况且气瓶里的压缩空气(是空气,空气,空气,不是氧气;很重要所以说三次!)在经过压缩机的过滤处理后会变得干燥,有时候那种感觉真的会叫人受不了。不过像我们当教练的,潜久了自然而然也就习惯了,也因此在许多学生眼里一切看来都是显得如此轻松自然。接下来,我会在这里把一些呼吸的技巧与问题解决方法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在接下来学习潜水的过程中克服困难,顺利成为一名合格的持证潜水员! 当我们潜水的时候,我们所佩戴的面镜是会把眼睛和鼻子一起罩起来;意思就是说在水下我们是不可能用鼻子呼吸。气瓶中的空气经由气瓶阀与调节器相接的部分(一级头,图片中右上角部分)流到调节器(二级头,商标位置所在部分),让我们能在把它放入嘴巴后呼吸。这时鼻子完全用不到,就像感冒时鼻塞了一样,只有把嘴巴打开来才能吸气跟吐气。不过我有遇过一些同学在刚开始时不知道什么叫做“只用嘴巴呼吸”,我就跟他们说:“好像你打完球或运动过后喘气那样,只不过喘地频率稍微慢一点。”这个时候大家就差不多能领略到这个技巧了。而面对口干舌燥的问题,除了在潜水前适当补充水分、作息正常外,在潜水时慢吸慢吐也能有效地改善这个问题。另外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不过这可能因人而异:潜水潜到一半的时候,会有少许的唾液聚集在二级头内,而这时候像吸吸管一样的方式吸一口气,就可以利用来润喉。(听起来可能觉得有点不卫生,不过想一想,那也是你自己的唾液啊……) 不过还是一句话:熟能生巧。新的事物在刚开始尝试的时候都会有些不适应,这是很正常的;只要时间久了,做的次数也多了,自然而然就能达到熟练的境界了。潜水不难,真心不骗。  

Read More

25 Feb 开放水域(OW)系列之2:来上课的行程和时间要怎么安排?

大致上,想要学OW的话有两种课程分配:基本的4天方案,和3天的线上学习(eLearning)方案。下面就让我来讲解这两个方案的不同点。 不过首先要讲的是关于OW的课程结构。报名了这个课程之后,首先要进行的就是理论(Theory)的学习:通过看视频、阅读课本以及做知识复习来完成这一部分,并有一个期末检测来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标准。理论学习的部分不要求一定要在到达潜店时才开始学习,而能够在出发前于自己家中透过线上学习的方法来完成,这也是为什么PADI官方会推出这样子的一个方案。 虽然选择线上学习的方案只需要3天时间,但它还是有它的缺点。因为PADI并不要求你什么时候学、要多久学完,也就意味着说你可以在出发前半年开始慢慢学,或是抵达的前一晚开夜车学完。这样无形之中会产生一个问题:知识的记忆不牢固。东西学是学了,但可能因为时间过了太久而忘记,或者是前一晚一下子读太多记不住,这些都会影响未来3天的学习过程;况且自学的时候没有教练或其他专业人士在身边,因此遇到问题或有不理解的点时没有人可以即时地为你解答。而在基本的4天方案中,我们会利用第一天来帮助你学习关于潜水的所有知识,并解答任何的问题或疑虑。也因为时间只剩下3天,课程的安排相对的也会被压缩。 OW的内容包括了理论、平静水域技巧和开放水域这三个部分,其中开放水域需时2天完成,共4潜。在基本的4天课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来安排前两天的行程,可能是第一天上午做一部分的理论,午餐过后到泳池里做和理论相应的技巧,第二天完成剩下的理论和技巧。而这样的话当学生在做技巧时,关于理论的记忆还很鲜明,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并建立起信心。但以3天的线上学习方案来说,因为第二、三天要去海里做开放水域的练习,所以只剩下1天来完成所有的技巧(共5个单元),时间上也因此产生了限制。依照我本人过去的经验,通常会从早上7点弄到下午5,6点才能结束,学生有可能因此感到疲倦或甚至萌生放弃的念头,进而影响接下来的课程走向。 以上是关于上课时数的讨论,那接下来我们来谈谈来巴厘岛的行程上的安排。基本上来说最短的天数就是课程天数+2天。可是为什么要加那多出来的2天? 当我们结束潜水后,会有18个小时的时间是不能搭飞机的,为的是保护我们自己免于受到潜水夫病的伤害,因此通常要留一天在行程的规划中。而另外的1天是你抵达巴厘岛的那1天,如果可行的话最好是在第1天傍晚之前抵达,这样才能有足够的休息时间来迎接隔天的课程。遇到过许多学生是坐红眼航班过来的,凌晨到了酒店,弄到来3、4点才睡;结果早上一来精神不好,学习状况不佳,苦了自己也苦了别人。 以我个人的建议,我推荐4天的基本课程,毕竟价格一样,何苦让自己学潜水学得这么累呢?而且出国就是要来度假的嘛! 在无忧无虑无压力的状况下享受潜水吧~

Read More

11 Feb 开放水域(OW)系列之1:老实说,学潜水是需要会游泳的!

自从我当上了潜水教练了之后,很多朋友都问我一个问题:“要潜水的话需不需要会游泳?” 要,你要会游泳。 哎呀,先别急着放弃学潜水的决心啊!我所说的会游泳,不是要你像勇夺23面奥运金牌的“飞鱼”菲尔普斯一样厉害,而只是要你能用任何泳姿游200米,外加在水深无法踩到底的泳池漂浮10分钟而已啦!这个部分我们叫做“水性测试”。那如果说你真的不知道怎么游泳游上200米,不管怎么学都学不起来,没关系,还有一个替代方案:佩戴面镜,使用呼吸管和脚蹼游个300米。多了个100米,但其实会来得简单一些,因为你不用抬头换气,脚也只要上下摆动就好了,就跟浮潜一模一样。不管是游200米还是300米,都没有时间上的限制,你爱游多久就游多久,总之不能中途停下来就好了。比较有挑战性的是水面漂浮10分钟…… 为了达到在水面漂浮10分钟,你可以使用两种方法:仰面朝上漂浮,或是身体垂直踩水。 第一种方法比较轻松,利用身体原本的浮力来完成,保持口鼻在水面上以维持呼吸。第二种方法就比较累了,要在10分钟的时间内不断朝下踩水,但它也有一个好处,可以让你整个头保持在水面上,只不过在体力上面的要求比较大就是了。踩水的方式就跟游蛙式其实很像,只不过脚是往下踢,以产生一股向上的力把人支撑起来。   游泳的部分,建议大家在平时就学起来,毕竟它还是一项实用性极高的技巧啊~而只要通过水性测试了的话,就恭喜你拿到潜水世界的入门票了! 如果有任何想法,欢迎在下面留言;或是对什么主题有兴趣的话,请随时提供建议!开放水域系列,我们下会见~  

Read More

19 Oct 水下世界之 青蛙鱼(frogfish)

青蛙鱼(Frogfish) 是个很有趣的鱼类,它们属于躄鱼科,它的胸鳍延长具柄,前端呈趾状,就像是青蛙的脚一样,可以支撑身体。它们的体型较短,大致呈球形,身体表面光滑无鳞,有些有小棘和突起,口大并布满绒毛状细齿。第一背鳍硬棘特化为吻触手(illicium),有类似钓杆之作用,其触角顶端有一类似钓鱼诱饵之衍生物,名之为钓饵(esca)。青蛙鱼利用此钓组,配合极具保护色作用之身体,可吸引别种小鱼或小虾来觅食,然后出其不意地予以吞食。由于其腹部可扩大许多,故可吞下比自己身体更大的食物。雌鱼会产出形状非常特殊之团块卵,而此具漂浮力之卵团,含有之卵粒可达三十万粒之多。广泛分布于全世界各热带及亚热带海域,少数分布于温带海域。   神乎其技的钓术 当青蛙鱼看到可以一口吞下的鱼儿游过时,就会开始展现高超的钓技。它会把像钓竿一般的「吻触手」(illicium)竖直不动,只舞动「饵球」(esca),舞动的方式则随著饵球所模拟的生物游泳姿势而有所不同,像是多毛类的蠕虫、海藻或是小鱼等。青蛙鱼也可以把「钓竿」,正好甩在口部上方,让饵球静止不动,静待猎物上门;或是把钓竿前後不断的快速挥动,好像人们在河流裏钓鱒鱼所常用的抽竿法一样。更有趣的是,它挥竿的速度和饵球舞动的频率各有不同,甚至在夜间也有不同的钓法。 伪装高手 想要钓鱼成功,除了考验钓术,还得搭配天衣无缝的拟态功夫才行!青蛙鱼惯於模仿珊瑚礁区的海绵、水生植物、珊瑚礁石或碎砾等,不论是颜色、斑块、须瓣或表面粗糙的程度都与它栖息的环境或生物的形态一模一样,难以分辨。   有趣的繁殖行为 躄鱼科鱼类在繁殖前的八小时到数天,母鱼的腹部会明显膨大,此时公鱼开始有张鳍、触碰和轻咬母鱼的求偶动作,母鱼一旦接受,即会竖鳍,剧烈抖动身体,然後与公鱼双双窜入水层中排精排卵。母鱼所生产的卵并非一般常见分散的卵粒,部分种类会产生像海蛞蝓一样的卵块,被一层像蛋卷的卵鞘包覆起来。卵块会漂浮水层中,孵化期约2~5天,仔鱼经1~2个月的离岸漂流,再回到岸边,变态为稚鱼後,即在珊瑚礁区沉降并定居下来。亦有部分种类会将卵附著在鱼背上,有类似孵卵的亲鱼照顾行为。   在巴厘岛的很多潜点,都能够找到青蛙鱼的身影,如:secret bay,jetty,seraya…加入我们一起去探索巴厘岛精彩的水下世界吧!(图片来自教练阿肆)

Read More